2013年1月1日 星期二

壁花男孩 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:青春破碎仍值得愛



當影片一開始時,旁白自述的聲音搭著校園、教室鏡頭的移動,讓人先入為主誤以為這又是部典型的美式高中青春劇,這類型經典的莫過於林賽蘿涵主演的辣妹過招(Mean Girls)。而當PatrickSam出場後,更加深了類同於辣妹過招裡同有著校園怪咖的設定印象。關於高中青春片總避不開那建立自我又渴求歸屬而拉扯、挫折,在得到(主流)承認與(另類)自我認同間衝突、對話。這類型電影往往會有怪咖/邊緣者的設定,象徵著每個青少年的「殊異自我」,想要融入那主流群體卻又覺得不適應,直至終究肯認自己的特殊性。又或者,當故事只著重青春那絕非快樂的那面,就會變成另一種徹底相異於主流的青春洋溢,而成了描述邊緣而致純粹對主流群體的蔑視。不過,隱隱裡,那自述者Charlie講著故事時有點奇怪,不像倒敘法裡總會設定的那樣(因為倒敘時已經長大成熟)冷眼聰慧地睥睨青春期少男少女及其(大眾)生活,反倒是依舊怯懦地想要融入,想要交朋友(即便是青春期賀爾蒙旺盛的蠢笨少男少女)。

這其實是影片裡營造的相當出色的地方:那隱藏著的、時而略微洩露出的、在浮光掠影青春洋溢表面下的悲傷、缺角、甚至不可逼視的殘酷。這種時不時才出現、從未刻意彰顯的心靈缺角,反倒比純粹描述青春的黑暗面更貼近真實生活一點。不只有主角在洋溢的青春底下懷著某種破碎,在主角眼光裡的PatrickSam反倒閃耀著。來自同母異父的家庭(儘管他們父母從未出現),沒特別融入那主流卻有著自己怪異風格的小團體,一個是同志卻有著無法承認自己性向的校園風雲人物男友,另一個則渴望著愛卻每每被性糟蹋而終究不敢愛人的另類搖滾樂迷。

主角Charlie渴望交友卻又怯生生的,一開始以為是文藝阿宅個性,隨著時間而片斷流露出的異常關懷、對話,才慢慢揭露出那背後似乎很深很深的傷。姊姊對某個動作意外的驚恐,而父母異常的關注及眼光,Charlie時而奇怪的表情,慢慢地發現事情不如表面那樣,於是Charlie嗑藥後袒露的好友舉槍自殺,讓我們誤以為這是那個「殘酷」答案,接著是姑姑早遠前的死亡,才又誤會那是另一個「殘酷」答案,最後在與Sam的結合而讓他得以重新接近愛/性時,才終於揭露那真正的殘酷真相,那困擾他以久的各種幻象與糾結的複雜心境,原來是一場深埋意識底層的侵害。

青春依舊是殘酷的,在於那集體的生活依然逼著人們去面對自己在群體裡的位置,各種傷痕而怯生生的心必須面對庸庸大眾的逼視、歧視、怒視。然而,青春也是歡愉的,在於不管心靈怎樣的缺口與破碎,依舊有人可以真的了解你、也真心接受你,在他們心裡有個重要的位置。